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无隐私时代

发表于2013-07-04

斯诺登泄露的美国“棱镜”监控项目引爆了人们的愤怒——国家利益与个人隐私孰重孰轻?回顾历史便知道:个人隐私总是被轻易破坏。而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无处不在的眼睛在盯着你。



 

 

发表于2013-07-04

盖世太保在德国遍布特务网,不仅有数千名在编专职密探,还雇有约10万名兼职密探。白色恐怖下使人的心态曲扭。当时一位驻柏林的美国记者写道:"你的儿子、父亲、妻子、朋友、同事都可能是告密者。"图为1944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单向街,一名盖世太保警察在给一名男子搜身,目的是搜查含有反对纳粹性质的文学书籍。



 

发表于2013-07-04

负责监视人们的同时,盖世太保还执行"预防性逮捕权"。在纳粹上台后的几年中,成千上万的左派人士、知识分子、犹太人、工会运动者都不经法律程序便被投入集中营。图为1939年,盖世太保的宣传画。画面内容是盖世太保警察抓获躲在地窖里的犹太人。



 

发表于2013-07-04

绝大多数的盖世太保在战后不久,就被盟军逮捕或处决。图为1962年6月1日,以色列耶路撒冷,最后一名盖世太保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情报部门逮捕,并被判处死刑。



 

发表于2013-07-0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有一种习惯,人们经常把那些喜欢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戏称为“克格勃”。 克格勃即苏联的情报机构,拥有150万人的国内工作人员和25万人的国外间谍。克格勃是一个凌驾于党政军各部门之上的“超级机构”,国家的工作人员都处于克格勃的监视和保护下。图为1987年5月1日,苏联莫斯科,克格勃总部。



 

发表于2013-07-04

克格勃以庞大的网络,先进的技术手段,无所不在的眼线,“惩罚”了无数的“敌人”。然而,随着惩罚而来的,是这个机构本身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瓦解。1991年8月22日,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克格勃创立者捷尔任斯基的雕像被人们推倒。



 

发表于2013-07-04

克格勃的恐怖色彩,不仅使它在平民中失去了声誉,而且也摧毁了它自身。一夜之间,克格勃里的党委停止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出来为它说句公道话。图为1994年8月24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克格勃总部,克格勃工作人员挡着脸被赶出来。



 

发表于2013-07-04

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图为1974年8月9日,尼克松乘坐直升机离开白宫。



 

发表于2013-07-04

史塔西拥有约十万名专职特工,以及数之不尽的兼职告密者。图为一名史塔西特工在演示接头暗语。



 

发表于2013-07-04

 

图为史塔西博物馆的资料图片,由史塔西工作人员互相拍摄而得。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