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绿岛江湾城附近游玩指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啦!

发表于2013-09-11

泮池 登云桥
位于棂星门内,清康熙年间始建,乾隆、道光、同治时期都曾作过修葺。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重修,池栏、桥台阶及栏杆皆由钢筋水泥重新改为花岗石。“泮池”得名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另外,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泮池呈半月形,砌石为池,上面围有石栏,池深2.1米,南北宽6.16米,东西长11.6米。池上架有单孔拱形石桥,跨于泮池之上,名为“登云桥”, 寓意读书能高登云端、飞黄腾达。桥为南北走向,花岗岩石质,长10.1米,宽2.5米,高3.1米,拱圈上方阳刻楷书“登云桥”三字,桥两侧分水石上阳刻兽纹图案。桥面呈方形,阳刻回轮图案,四角桥栏上分别雕刻着精巧、活泼的小石狮,栩栩如生;南北两端各有12级台阶,行走方便。

发表于2013-09-11

官厅
位于泮池左右,分东官厅与西官厅两个部分,是古时官员休息的场所。据清乾隆《崇明学宫图》记载,东侧名为“礼门”,西侧名为“义路”。光绪《崇明学宫图》中则更改为现名,分别作东官厅与西官厅。东官厅东西宽6.5米,南北长10.1米,高6.5米;西官厅东西宽7.4米,南北长10.2米,高6.5米。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修葺,现为崇明县博物馆的办公区域。

发表于2013-09-11

戟门
崇明学宫的第二道大门,位于泮池之北,又称“大成门”。“大成”得名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古乐一变为一体,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指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完整的体系为“集大成”。戟门建于清代初,据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崇明学宫碑记》记载,知县解铭等曾重修戟门。康熙《崇明学宫图》中称,戟门共五楹,内梁中三楹高,左右二楹略低。1986年,戟门划归崇明县博物馆管理与使用,被辟为展厅。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修复原貌。戟门现东西长17.5米,南北宽6.6米,高8米。门前两株罗汉松于1972年移于此,树龄约90年。


发表于2013-09-11

名宦祠 乡贤祠
分别位于戟门东西两侧,以戟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各三楹,中间开门,东西各长8.8米,南北宽6.6米,高6.5米。据清乾隆年间的《重修崇明学宫记》(知县许惟枚撰)、《崇明学宫图》记载,其时已有名宦祠、乡贤祠。其中,名宦祠主要是奉祀历代有功于崇明的官宦名臣,乡贤祠主要奉祀崇明历代乡贤之士。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对两祠进行了修葺。名宦祠现被作为“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的序厅,乡贤祠现被作为崇明县博物馆的文物库房。

发表于2013-09-11

大成殿
崇明学宫的主体建筑,原是奉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据县志记载,旧殿三楹。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赵廷健增建匾额,寄寓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同治八年(1869),知县曹文焕重建大成殿,五楹,重檐庑殿式,深五寻,高数仞,雕梁画栋,绘以丹青,砌以文石,前有月台,围以石栏,庭中植松柏蟠槐。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了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宏伟开阔,磅礴巍然,尤其是朱红色门扇与粗大的八根门柱、粉白色的墙面、灰黑色的屋顶,冷暖色彩对比鲜明,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鲜亮夺目,绚丽挺拔,进而突出了孔子的崇高地位。大成殿长21.3米,宽17.3米,高15.3米(其中屋脊高1.7米),总面积368.49平方米;石月台长16.2米,宽9.57米,高1米,面积155平方米,正中心安置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巨型石像。殿前甬道长18.5米,宽5米,两旁两相对称而立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人石像,史称“四配”,他们是孔子最著名的四大传人。大成殿内现布置“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

发表于2013-09-11

两庑
分为东庑、西庑两部分,位于大成殿前甬道两侧,东厢为东庑,西厢为西庑。清顺治以前,各有九楹,庑前有长廊,顺治十一年(1654)废于潮。后来,顺治、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曾多次修葺。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又投资修复。现东西两庑各七楹,砖木结构,庑长各26.74米,宽7.7米,高8米,建筑面积共412平方米。两庑原是祭祀供奉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先贤对称供奉于两庑内北端,先儒对称供奉于两庑内南端,庑内建有神龛,只供木主(牌位),无塑像。两庑内现布展“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的有关内容。

发表于2013-09-11

尊经阁

位于大成殿之北,原名“奎星阁”,“奎”是星名,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如钩,犹如文字,称为“奎宿”,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并演化为文官之首。“奎文阁”之名,喻意孔子为天上的“奎星”。尊经阁是古时候收藏阅览儒家诸子著作的场所,其所藏之书供县学诸生阅读,故又名“藏书楼”。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清乾隆、道光年间先后修葺。1991年,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又投资进行修葺,今屹然而立,风采依旧。整幢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五楹,上下十间,两层飞檐,四垂斗栱;四周回廊,窗棂爽敞。其地基长18.65米,宽14.4米,占地面积268.56平方米。其中,底层面阔18米,进深13.45米,高5米,建筑面积242.1平方米;二层面阔13.8米,进深9.25米,高7.5米,建筑面积127.65平方米。尊经阁内现布展“崇明民俗”陈列


发表于2013-09-11

崇圣祠
又名“崇圣宫”,位于大成殿北、尊经阁东,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共三楹,昔前有大门,后为正殿,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场所。乾隆、同治年间又先后修葺。1991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正殿。今为单檐歇山式砖木斗栱建筑,面阔12.5米,进深11.75米,高11米,占地面积169.62平方米。崇圣祠内现布展“崇明民俗”陈列。[2]儒学大门
位于棂星门东、仪门正南。儒学署原是旧时文人研讨学术的专门场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知县赵廷健修葺,见于清光绪《崇明学宫图》。民国四年(1915年)为崇明县立初级中学校门。2004年由崇明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复,长10.7米,宽8.8米,高8米,建筑面积94平方米。

发表于2013-09-11

仪门
位于棂星门东、儒学署大门北。乾隆《崇明学宫图》中称为“佑门”,光绪《崇明学宫图》中改称为“二门”。2001年崇明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复,面阔10.6米,进深9.7米,高9.07米,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仪门内现布置为“黄丕谟版画陈列室”。[2]明伦堂
儒学署的主要建筑,位于仪门北,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先后修葺,原共有五楹,深三丈余。2001年崇明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复,面阔20.6米,进深 12.7米,高10.37米,建筑面积为261.6平方米。明伦堂现为崇明县博物馆的临时展厅。

发表于2013-09-11

碑廊
位于仪门与明伦堂之间的东西两侧,包括南北两端各有一部分,2001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碑廊全长 76.7米,其中,东西两侧宽皆为2.5米,长30.5米;南北长15.7米,宽2.5米,面积为191.75平方米。分墓志类、记事类、告示类、艺术类等类别,共计53通,大部分是由崇明县博物馆自民间收集而来,因历史久远,有三分之二的古碑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比较清晰且完整的有十余通,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为研究崇明的地方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作用。[2]杏坛
相传本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后来成为各地历代修建孔庙规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杏坛位于崇明学宫万仞宫墙东,原为点缀孔庙而人工所筑的土丘,周围砌以石头,古朴典雅。坛上有银杏树两株,约植于清雍正年间,树龄已达270多年。民国初,坛上还竖有孙中山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被毁。杏坛现东西长23.6米,南北宽13.7米,高3.2米。2004年,崇明县博物馆募资在棂星门东南角的土丘上新设“杏坛”青石一块,其名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题写。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