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论古代建筑的二三事

发表于2013-12-23

看多了现代方格子的建筑,有没有一种视觉疲劳感?反正楼主我是有了,于是趁着空闲时间,找了一些古代建筑,大家共同欣赏~

一、原始社会

穴居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发表于2013-12-23

未完待续?

发表于2013-12-23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当时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欢快的蹦哒和搅基,才有了今后我们的出现。



发表于2013-12-23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但是现在,黄河却频发水灾。黄河水灾的原因主要是水土流失,是在上个时期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滥砍滥伐产生的结果,从前黄河流域虽有水灾,但是土地肥沃,适宜生存。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发表于2013-12-23

图为陕西窑洞(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再加强黄土保暖性好,该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被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发表于2013-12-23

巢居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发表于2013-12-23

巢居由于是发生在至少百万年以前的住居习俗,是一种依附于生长植物上的、并用植物枝干搭构而成的“居室”,故百万年以来的风雨灾变,事实上是不可能留下真正的实物痕迹,使考古学也无法考察到其原貌。但从国外民族资料看,在几个世纪前的某些热带地区,如印度的萨姆地区的后进民族,便存在树居的习俗。这种现象表明,在人类的住居生活尸巢居习俗是肯定存在的。中国境内的古代人类,也如古代学者推测的那样,曾存在过巢居习俗。


中国的巢居习俗流行时代,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云南元谋人、山西西侯度人、陕西蓝田人等遗址均未见明显的洞穴居址,恐怕便与当时的树巢居习惯有关。

发表于2013-12-23

真正建筑诞生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发表于2013-12-23

没人看?不写了

发表于2013-12-23
傲娇的小美哥,您好!您所发的帖子“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论古代建筑的二三事”已被设置为精华帖,请再接再厉多发好帖。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