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5|下一页
/5页

主题:【搜房不眠夜】+印象丽江之一喇嘛寺

发表于2013-07-11

 跟随顾彼得的脚步,追寻七十年前的丽江。

 顾在《被遗忘的王国》中说道,“丽江有五所喇嘛寺院……它们都坐落在四周森林环绕的山坡上,十分美丽。”文中其中提到了指云寺、普济寺和文峰寺。另外两寺是福国寺与玉峰寺。查看了各寺的位置,经研究决定,先去往束白线看福国寺,再到玉峰寺,最后往北到玉湖村,那里有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故居。

 4月1日。多云。前夜和某人聊天到凌晨两点,早上十点才起。吃过午饭休息了会,就单车发往离城13公里的白沙。从白沙古镇向西上山行4公里,坐落在芝山的山坳里。一路上田园风光无限好,山脚下务农的人们就在路边就地取材,烧起纳西火锅,几个人围着开干午饭。











  福国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最初是木氏土司的家庙,住寺修行的是汉传大乘佛教和尚,寺名为“解脱林”,后由明熹宗朱由校赐名为“福国寺”。明《福国禅林纪胜记》碑载:“延袤数里,松桧万章,盘桓夹层,是为解脱林。林中之梵刹、危楼、飞观、绘椽薄栌,金碧辉映者,为福国寺”。明崇桢十二年(1639年)丽江土司木增于福国寺东堂五凤楼前接待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住宿于南庑八日,还考察了附近风物名胜。游记中写道:“解脱林倚白沙坞西界之山”,“乃丽江之首刹”,“寺门庑阶级皆极整,而中殿不宏,佛像亦不高巨,然崇饰庄严,壁宇清洁,皆他处所无。正殿之后,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八角层甍,极其宏丽,内置万历时所赐藏经焉。阁前有两庑,余寓南庑中”,其地“乔松连幄,颇饶烟霞之气。”(《徐霞客游记》卷7下)

现在正在重建中的寺院,这些描述都不存在,烟霞之气也没多少,有的是土灰之气罢了。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时,改成藏传佛教,为丽江最早的喇嘛寺,是云南最大的噶玛噶举派寺院。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正月毁于兵火,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成。原有寺院公房五大院,僧房十八院。其中“五凤楼”(即上述“法云阁”)建筑极其精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大寺已毁,其余五凤楼及解脱林门楼已迁至黑龙潭公园。1968年“文革”期间,福国寺再次遭劫,成为一片废墟。2009年举行修复工程奠基仪式,重建福国寺。

前往的时候原址已被拆除(网上有原址图片),新建大殿已经修缮完毕,其它如门楼等尚未完工。游客寥寥,连我在内只有四人。脱了鞋帽,进入大殿参观,只见里面金碧辉煌,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供奉的佛像、活佛与法王像位于堂上,像前摆放长明灯,各色法器、用具齐整置放于法座之上,四周上方悬挂满唐卡,铺着精美且柔软的地毯,低沉的诵经声传入耳中,庄严肃穆。





逆时针参见完后,装模作样地在休息区拿起一本般若波罗密经,翻开一看全是梵文,它不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也没见着大喇嘛。出去后绕五凤楼一周,大殿檐角的风铃清脆悦耳。旁边一座简易房传出孩子的读书声,几位游客围在门口,看着女老师教授拼音课。二十多个小喇嘛,正跟着老师读四和十。


  



不得不提一下五凤楼。五凤楼原为福国寺主要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被迫拆楼。拆楼的人冒着危险把每一块木头都标上记号,小心翼翼地存放好,后原模原样地把这座楼重新搭建起来。1979年迁建于丽江城区黑龙潭内,为三重檐钻尖顶楼阁式木构建筑,四角飞翠。五凤楼二层施作四个歇山向外,尖端排山,八角飞檐。屋顶富于变化。从任何角度望去都有五个翼角,似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俗称五凤楼,学名日法云阁。平面呈“亚”字形,又称“十”字形,是佛教庙宇典型的平面布局式。面阔三间,五凤楼进深三间。斗拱繁复,极富装饰意蕴。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徐霞客叹曰:“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五凤楼八角层甍,极其宏丽。”

白沙镇上有个景点,白沙壁画。明朝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壁画融汉、藏、纳西文化一体,众教合一,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经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对飞跑的骏马、盛开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都有描绘,这些画都明显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融入了画师们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壁画先前倒是去看了,但是看不懂。保存得不是很好。室内壁画残败,枯叶满地,一片荒凉。

从白沙镇上出来再往北走大约4公里,就到了玉龙村,路边有个“三朵阁”。进了寺门,才发现是“北岳庙”。丽江最古老的庙宇,始建于唐朝公元779年,唐代玉龙山就被南诏国王封为“北岳”,元世祖忽必烈征战到丽江时,曾封它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庙名由此而来,这是一座完全地方本土的寺庙,里面供奉的是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神。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也就是三朵神的生日,丽江地区放假三天。后院有一株上千年的参天大树,据说是建庙时就栽下的。





发表于2013-07-11

从北岳庙出来,前往玉龙山上的玉峰寺。途中见一自拍哥,拿着诺机对着背景玩自拍。问了他去玉峰寺的路,自拍哥说是游客不清楚。见他自拍动作别扭,哥一向乐于助人,虽说是个男人,也不能阻止哥的热情。就主动落实要求帮他照了几张,一路往高处走,上盘山公路,骑到陡坡下车推行。一哥身穿白色上衣,脚踏人字拖鞋,座骑美利达,从后面赶超上来。在玉峰寺的门口坐着休息了下,聊了会天。拖鞋哥说,他曾经骑车从丽江到中甸(香格里拉),向往从滇藏线进藏。又问了我一些问题,并给予户外运动一些指导。说最好多几个人一起走,这样有伴又安全。我连忙称是。完了他说要冲山,就往前去了。我就进了玉峰寺。

玉峰寺位于丽江城北十五公里处的雪山岗南麓,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规模最大时有九个院落,现存大殿及上下两院。寺周松柏茂密,泉水潺潺,汇集成潭,风光秀丽。寺院内外种有山茶、樱花、含笑(十里香)、山玉兰(夜合欢)等名贵花木,尤以上院中的"万朵山茶"驰名中外。





玉峰寺虽然仅存大殿和两院,但见庭院深深,树木苍苍,与新建的福国寺大殿相比,具有历史年代感。最负盛名的是后面山坡上茶院所栽的“万朵山茶”。植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年历史,由于寺内喇嘛精心养护,现在仍然枝繁叶茂,应时开花。

此树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花开万朵,花期甚长。每年立春花开,立夏花尽,在100多天的时间内,先后次第开放20多批,“新花开时老花落,瘦红才罢嫩红来”,总共要开两万余朵,故名“万朵山茶”。二是花树不高,立地可赏。一般古山茶,多为树干高疏,宜远观,不可近赏。所谓“远望一树红,近看凌云中”。玉峰山茶,树高不过3米,主茎粗加厦柱,枝干盘纽错综,巧妙地编织成三坊一盖的大花棚,前面长4米,两侧各有3米多,顶上是面积达40多平方米的花盖,冠幅达56米,几乎遮满了整个院落。游人进院,花枝牵衣拂面:“人在花树下,花在人群中”,茶花人面相映红,令人目弦神迷。如此奇特造型,既免风吹霜冻,又供游人近赏,足见培植者的匠心。三是一树两品,并杂开化。云南园林专家近年考察认为,此树原以红花油茶为砧木,狮子头茶种为接穗,嫁接后形成红花油茶和多瓣狮子头并杂面开的奇观。狮子头花大如七寸瓷盘,色如玫瑰般艳丽,并蒂而开,九丛花蕊,十八瓣花瓣,人称“九心十八瓣”;红花油茶单朵开放,颜色深红,俗称“照殿红”“童子面”。两种茶花并杂一树,花开时节,远望像大树霞林,加上雪峰衬托,呈现出“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的奇景。这株山茶,被誉为“云岭第一枝”、“世界山茶王”,并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丽江山茶甲云南”之说。

这说的如此牛逼,可当真正见到时,貌不惊人,有种被欺的感觉。不识货啊不认货。没见过开花时的壮观,明年有机会携小女友一起去赏花,才具有情调。寺内游人较多,大多是旅游团队。



下院还有两株搭成牌坊的云南含笑,俗称十里香,花期从严冬到次年暮春,清香长飘古刹。玉峰寺万朵山茶与云南含笑齐放,届时游人如潮,无不称绝。

在玉峰寺内休息了一会,出了寺门,在寺门前拍照,一群纳西族的老奶奶手拉手在边上跳舞,唱着祝福的话语。唱完跳完指着旁边一个小黑锅,我看着里面是零钱,于是就意思一下。接着问清玉湖村的路线,继续赶路。路经玉水寨,这地去过两次了,也顺便贴两张图吧。






发表于2013-07-11

到了一个路口,又问了路。非常热情地指路。那些身穿民族服饰的当地人,在田间劳作的人,都有问必答。而那些牵着马要你骑马的生意人,则不是很友好,你要不骑马,有可能就不会理你,更有故意夸大距离,用一些不真实性的言语来迷惑你。

再往北3公里左右,就到玉湖村了。号称雪山脚下第一村,离雪山很近,路上可以近景观看雪山,云雾缭绕,不光雪山,太阳也躲在云层后面,雪山上吹来的风微凉,天气也多变。玉湖村是纳西族最早定居的地方,民居是纳西族最早的建筑风格,墙体全是石头垒砌而成。洛克自1922年起,在这里居住了27年。云南是中国动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我想这是他来这里的最初意义。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与种子,拍摄了许多珍贵的民俗风情照片,同时迷上了东巴文化,收集并翻译了大量的东巴经书。丽江有两个著名的老外,一个就是洛克博士,在当时如此落后偏远的地区,旅居27年,作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另一个是顾彼得,在古城内居住了9年,运用西方医学技术和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的药物免费医治病人,发展合作社,为地方经济发展作了很大贡献。他们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的敬意,最后却都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他们终生念念不忘的地方。老顾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笔法生动优美,描写了大量上世纪40年代丽江的环境、风俗,他本人居住在古城四方街不远的山坡上,融入了当地社会,亲身体验着这里的生活。而短短的70年后,我们身处在古城中,却只能翻看着他的著作,想象着以前那个富有特色,充满危险,却极具吸引力的丽江



进到洛克故居,这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的纳西族小院,陈列着许多于拍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白照片,本人使用过的物件和著作。



参观完陈列室后,更是唏嘘不已。天色渐晚,原路返回。一路上只见外出耕作的人们牵赶着牛羊归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在这些村子里得到了体现。



丽江城区以北,不算雪山,束白一线的景点,包括束河古镇(不在这次行程中),白沙古镇(白沙壁画),玉峰寺,玉水寨,东巴谷(未去),玉湖村洛克故居。其中旅游团去的比较多的是束河,玉水寨,东巴谷。白沙壁画门票30RMB;玉峰寺门票25RMB;玉水寨门票50RMB,餐饮很不错,特别是三文鱼,吃饭很贵。

好像楼又歪了,本来想说是喇嘛寺,变成束白一线游了。

山美,水美,人更美。流连忘返,彩云之南。天雨流芳,梦幻丽江。


发表于2013-07-11

三、指云寺

简介:指云寺位于丽江古城西18公里拉市坝西部山麓。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为丽江五大寺之一。该寺原有13院,现存1个大院及5个小院。大院为二进院落,有山门、佛殿、配殿、僧堂、厨库、浴室、西静。佛殿平面呈长方形,阔五间,三重檐楼阁式建筑,正中为四方形钻尖顶阁。底层为法堂,上两曾为藏经楼。六根高12米的通天京柱高耸其间,东南西北十二角雕龙画凤飞檐欲博九天。内外檐装修皆精工镂雕、彩绘。台基高达2.8米。殿宇巍峨、富丽、气势非凡。二百多年之后,指云寺在清代咸、同年间“乱世十八年”的民族战火中,化为乌有,给人以深深的叹惜。光绪五年(1879年)在寺僧们的奔走呼号下,指云寺又重新巍立在拉市海边。据传原大门座西朝北,门口有两棵柏树,现还存一棵。

“大约四百年前,喇嘛教由一个叫葛玛·曲英多杰的活佛传入丽江,他在拉市坝的海子背后建立了第一所喇嘛寺,即指云寺。……拉市坝那所起初盖的喇嘛寺仍然很兴旺,因为它位于丽江至拉萨的马帮路上。此外它作为其他寺院之祖,很受人敬重……”

也许是离得太远,也许是与其它寺院相比没有太多特殊之处,老顾对指云寺的描写很简短,只有以上几行字。骑了三十多公里来到指云寺,为了目睹寺院之祖的真面目。

建筑很新,院内盆景树木也很细小,可见原迹毁坏程度之厉害。人迹罕至,所见只有寺院喇嘛。虽是寺院之祖,也落魄如斯。








发表于2013-07-11

发表于2013-07-11

顶一个

发表于2013-07-11

五、普济寺

简介:丽江普济寺位于丽江古城以西的普济山麓,藏名“舍培兰辛林”,意为“解脱修行院”,坐落在丽江古城西6公里的普济山密林中,青峰叠翠,风景优美,是距古城最近的一座喇嘛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重修,道光十四年(公元1854年)拓建,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由普济寺掌寺大喇嘛圣露活佛重修殿宇,大殿覆以铜瓦。普济寺是丽江五大寺之一,原有大殿、僧院等12个院落,现存3院,由山门、护法堂、大殿、南北厢房等组成。在教仪上有融汉、藏宗教为一炉的特点。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以顶覆铜瓦故又名铜瓦殿。面阔5间22.85米,进深5间20.3米,呈长方形,屋顶铜瓦覆盖面积为46.4平方米,是云南唯一幸存的铜瓦建筑。大殿前种有两棵云南樱花,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云南樱花之冠”。寺外也有很多梨树,每到春秋,景色绚丽,游人如织。

“最接近城的普济寺小而优美,由庙宇和住房合成。普济寺是圣路 呼图克特大法师的化身,此人已经去世,寺院背后松树林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白色印度塔,正是为了记念他而建的……普济寺不但外观美丽,而且寺内温暖舒适,气氛亲切。有许多隐蔽处和小院子,里面尽是鲜花和开花的藤本植物。一只大藏狗守卫着寺院。这只狗已经很老,走路蹒跚,然而对入侵者仍然能构成巨大威胁,它那深沉的叫声犹如狮子咆哮,回荡在走廊里……我时常去普济寺过周末,喇嘛们见到我总是很高兴。在那里休息实在妙极了,四周空荡荡的,只有周围树木的沙沙声,蓝色的天空和喇嘛念经银铃的丁丁声。”





大殿为二重檐歇山抬梁式建筑,翼角飞檐,屋顶覆以铜瓦,金光灿灿,气势恢宏。铜瓦覆盖面积达476平方米,据说共用去上好黄铜5760斤,是云南省唯一现存的铜瓦殿。大殿前檐正中,高悬"灵宇慈云"四字匾额,为曾任国府主席的林森题书。大殿台基高4.2米,基础板石嵌有10块汉白玉浮雕,雕工精细,图案造型优美。中间置以十二级踏跺,周廊作汉白玉石拦杆。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寺院的华贵与庄严。东配殿为两面厦搂房,堂屋可通东院,与配殿组成一幽雅清静的四合院落。院内种植有十里香、胭脂梅、双套梅等古树名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里背风向阳,适合各种花木生长。四合院很少雕纹缕刻,也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有很多花卉盆景,给人以清爽、舒造、安详、宁静的感觉。



传说中的海棠古树,普济海棠,又名西府海棠、重辫冬樱花。寺内有两棵海棠古树,在铜瓦殿天井东西两侧,为清乾隆年间建寺时种植,至今已有240多年。树高7米,胸径分别为70厘米和54厘米,主干苍劲,枝千横逸,如伞如盖,覆荫满院。每年春末夏初,海棠花盛开,如火如霞,凌空绽放,与满山遍野的梨花、苹果花和各种山花交相辉映,寺里寺外顿成一片花的世界。








发表于2013-07-11

大家都去了好多好地方啊! 心旷神怡 看照片

发表于2013-07-11

真不错哎,我也好想出去玩玩啊!!

发表于2013-07-12

好想带家人一起去玩,那边的景色真美,楼主真棒,发的很详细。。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5页